查看原文
其他

未来两年法律人将读到的这些好书 等你一起来完成 | 麦读译丛

2017-12-14 麦读君 麦读


麦读君按:麦读创立之初,就有打造译丛的规划,我们希望这是一个开拓域外视野、汲取经典与新知的书系,力争做到高而不冷,拓展法律人的认知边界。这一年多的时间里,我们一直在谨慎认真地甄选书稿、洽谈版权,并且仔细寻找和郑重托付给信赖的译者。现在这些耕耘和播种初见成效,我们已经积累起一批将要出版的作品,需要优秀的学术编辑来加入我们一起完成。


下面是具体要求:

1.法学专业硕士以上学历

2.具有1-3年图书编辑出版工作经历

3.具有良好的英文阅读能力和中文写作能力

4.喜欢阅读,热爱图书


麦读能提供什么:

1.优质的书稿,优秀的作者和译者,让你的工作内容充满愉悦和成就感。

2.优厚的薪酬加公平的绩效奖励,工作达到一定年限、业绩优秀将提供公司期权激励,一起打拼的好伙伴就要共享成长。

3.弹性的工作时间,上下班不打卡,上午十点上班,健康生活。

4.麦读的理想是成为法律人与好书的连接点,你就是那个不可或缺的「连接」。

麦子平凡而坚实,微小而充盈,来与我们一起开垦广阔的麦田,共同养护法律人的心灵。


以下既有经典再版,亦有新秀新知,这就是你将要主理的图书,它们的装帧风格、内在气质、未来方向全部由你决定!

有意加入的伙伴请加微信号dafengqy或发送简历至zengjian@maidupress.com


No.1   《庭审之外的辩诉交易》

内容简介:

作者是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曾任纽约南区联邦检察官,具有丰富的司法实践和研究经验。本书全面分析了影响辩诉交易合法性、公正性的因素,并选取了美国最高法院的5篇辩诉交易经典案例,从辩诉交易的合宪性、被告认罪有效性标准、律师辩护权等方面解析了美国辩诉交易规则。

 

近年来,中国积极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推动庭审实质化和庭审对抗,从而确保案件得到公正处理。认罪认罚从宽被人称为「中国版辩诉交易」,如何在提高效率的同时确保公正,有待实践检验。但中国遇到和即将遇到的问题,在美国司法实践中早已存在,引介美国的实践研究,无疑可以加深我们对本国刑事司法制度的思考,在立法决策、司法操作过程中未雨绸缪,避免司法不公的发生。

 

作者简介:

斯蒂芬诺斯•毕贝斯(Stephanos Bibas),宾夕法尼亚大学法学院教授,曾任美国最高法院肯尼迪大法官的助理,曾任纽约南区联邦检察官,著有THE MACHINERY OF CRIMINAL JUSTICE等著作,是美国著名刑事法学者,长期研究辩诉交易理论和实践。本书的主体是其发表在《哈佛法律评论》的长篇论文。

 

译者简介:

杨先德,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中欧法学院,现任职于北京市人民检察院。

 

廖钰,中国人民大学法学博士,最高人民法院应用法学研究所博士后,现任职于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研究室。



No.2 《权贵:他们何以逍遥法外》

★英国现象级畅销书

★深刻揭露二战以后英国权贵资本阶层的发展轨迹和真实面目

 

内容简介:

面对英国自金融危机以来的经济持续不景气,不少英国人的愤怒根源不再是政客官僚等高层精英,而是将矛头指向社会的底层人士,包括移民、失业者以及对社会福利高度依赖的人群。而事实上,这是源于政客和媒体的相互勾结,他们试图将导致经济疲软的责任「嫁祸」于人。而我写这本书的目的就是要匡正时弊,揭露破坏经济秩序的头号「恶人」。——欧文‧琼斯,本书作者

 

本书带领我们走近一个神秘而复杂的群体,他们掌握着巨大权力,并以此赚取天量利益,甚至利用经济新自由主义等工具巩固自己的利益体系,他们被称之为「权贵」(establishment)。当今的权贵涉及范围极广,社会成分也更加多样化,包括了银行家、政客、媒体巨头等各色人物。作者欧文‧琼斯在书中探究了权贵阶层的来龙去脉,揭露了他们将国家财富据为己有、将国家资源化为己用,却口口声声为了民众利益的真实面目。

 

事实上,他们是对民主制度的最大威胁,并且书中所阐述的现象不仅出现在英国,同时也存在于各个国家。

 

作者简介:

欧文‧琼斯(Owen Jones),英国作家、评论家,毕业于牛津大学历史学专业。他的第一本书 Chavs: The Demonization of the Working Class 被评为 2011 年《纽约时报》非虚构类十佳图书,2013 年荣获英国「政治类图书大奖」(Political Book Awards)的年度青年作家奖。

 

译者简介:

林永亮,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现就职于中联部当代世界研究中心。



No.3《司法何以不公正:心理学新知 》


★《纽约时报》畅销书

★Audible.com畅销书排行榜第一名

 

人类认知与心理的先天限制,如何阻碍我们实现真正的正义?

 

性侵被害人在警局指认犯人时,明明真正的凶手就站在眼前,被害者却指认了无辜的怀特,使他平白坐了28年的冤狱。

  

黑人司机维克多与白人警察科斯特之间的飞车追逐,造成维克多全身瘫痪。摄像机拍下了全程,最高法院自信「任何有理性的人」看了影片,都会认为维克多咎由自取,但社会大众却不这么想。

 

汤普森被控武装抢劫,几度面临死刑,直到律师找出尘封多年的血型证据,证明了他的无罪。原来9年来,该案检察官刻意隐瞒了这项证据,检察官无意栽赃陷害,只是伸张正义的意愿太过强烈,希望能不辱使命地制裁犯罪。

 

我们以为事实昭然若揭,却不知道我们眼里只看得见自己相信的事实。人人心中都有偏见,所谓的「中立、客观」从来就不存在。


人的大脑与心理究竟有哪些运作上的特点,司法程序又出了什么问题,使得司法体制不但无法主持正义,反而危及了社会中最弱势的那群人?

 

心理学和神经学的新知,不停更新着人们对犯罪的认识。本书作者揭露了人类认知与心理上的特质如何与充满漏洞的法律制度互相渗透,从而产生了各种不公不义的后果。

 

作者简介:

亚当‧本福莱多(Adam Benforado),美国德雷塞尔大学法学教授,毕业于耶鲁大学和哈佛大学法学院,曾担任联邦上诉法院的法官助理和Jenner & Block法律事务所律师。

 

译者简介:

刘静坤,最高人民法院刑三庭法官,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博士后。



No.4《荆棘丛:我们的法律与法学》



★经久不衰,美国法学经典作品

★最适合法学院新生入门的必读书之一

 

内容简介:

美国现实法学派先锋卡尔·卢埃林写于 1930 年的这本《荆棘丛:我们的法律与法学》至今仍是最适合法学院新生入门的必读书之一。


卢埃林相信,法学院与法学教育能让那些关于法律的理想持续生长,本书是他为法学院学生所做的一系列演讲的合集,很好地涵盖了学习法律的各个基本要素。无论是根据他自身的经验还是实际中的法学院教学,法学教育的核心无外乎是培养学生「像法律人一样思考」。


在本书译本中,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法学教授斯图尔特·麦考利撰写前言,他直言:「这是一本任何对法律感兴趣、想要学习法律的人应该读的书」。

 

作者简介:

卡尔·卢埃林 (Karl N. Llewellyn, 1893-1962),美国现实主义法学的主要代表,曾任耶鲁、芝加哥、哥伦比亚大学法学教授,美国《统一商法典》起草人。

 

译者简介:

王绍喜,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博士研究生,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法学硕士,清华大学法学硕士,现为雀巢(中国)有限公司法律顾问,美国纽约州执业律师。

 


No.5《 美国法律简史》(图文版)


 

★美国著名法学家劳伦斯·M·弗里德曼的经典作品

★尤其推荐给希望理解社会如何运作、法律如何演变的读者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优雅和智慧的作品,使用简洁的语言向读者介绍美国法律变迁的社会经济脉络,掌握其中真正的立法原意,看清社会发展的真实动力。


纵观美国历史,法律是对我们是谁、我们看重什么、谁有控制权等问题的投射。它们象征着社会的遗传密码。美国法律演变的故事揭示了那些涉及权力和正义的决定性事件,正是这些事件塑造了从诞生到现在的美国。

 

任何社会都有法律,但所有的法律和法律制度都不一样。就法律在美国生活中的特殊作用,没有人比弗里德曼思考更深刻,表达更清楚。在这本犀利而又富有启发性的书中,他提炼一生的学识,对法律在塑造美国历史和文化的独特轮廓中所起的作用做了简明而发人深省的解释。—David M. Kennedy,斯坦福大学历史教授,《免于恐惧的自由》作者


作者简介:

劳伦斯‧弗里德曼(Lawrence M. Friedman),美国著名法学家,斯坦福大学法学院教授,曾任美国法律史学会会长、法律与社会学会会长,代表作有《二十世纪美国法律史》《美国法律史》。

 

译者简介:

毕竟悦,法学与管理学交叉学科博士,曾任《改革内参》执行主编,现为神华研究院战略所研究员,出版专著《法治美国》、译著《罗斯福宪法》《联邦党人与反联邦党人文集》《权利的成本——为什么自由依赖于税》。



No.6《波斯纳法官传》



★美国当代最具影响力的法律人之一波斯纳法官三十余年司法生涯回顾

★来自 200 多位波斯纳法官身边人的真实分享

 

内容简介:

这本书的内容与书中的主角同样精彩,这是威廉‧多纳姆斯基给予波斯纳法官的一次公正「评判」。——Kermit Roosevelt,宾夕法尼亚大学法学教授

 

理查德·波斯纳是当代最伟大的法律人之一,在美国第七上诉法院写下了一个又一个精彩的判决,虽未任职于美国最高法院,但影响力却不逊于任何一位大法官。同时,作为一名学者和公共知识分子,波斯纳创作力旺盛,以令人惊叹的高产,写出了横跨众多领域和公共话题的著作。


关于波斯纳法官最著名的坊间美谈是,据说波斯纳晚上也是睡觉的”。

 

这是波斯纳法官首次破例让人作传,作者威廉‧多纳姆斯基在书中详细记述了波斯纳的成长经历、个人性格、学术生涯、法学思想等内容。除了与本人接触、参考他在芝加哥大学的档案以外,作者还采访了波斯纳从小到大的同学、同事等 200 多人,是对这位特立独行的杰出法官的全面记录。


作者简介:

威廉‧多纳姆斯基(William Domnarski),美国律师、作家,从事创作30余年。

 

译者简介:

郑戈,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No.7《界定自由的50个概念》


★这是一本任何爱国者都应阅读的书

★《纽约邮报》:罗恩·保罗是一位“不会被特殊利益集团收买的政治家”

 

内容简介:

“自由”一词被我们使用得如此普遍以至于变得有点陈词滥调,但它的真正内涵是什么?它承诺什么?它如何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最关键的是,当自由成为某些政客的一种伪装形式,我们能否认清它?


罗恩·保罗被誉为美国的西塞罗,这本新书《界定自由的50个概念》,对涉及自由的50个议题,按字母从A到Z的顺序进行了富有新意的阐释。

 

罗恩·保罗写道,信仰自由并不是对任何特定社会和经济现象的信任,它是去信任一种在人类合作时出现的自发秩序。它允许人们依靠自力处理问题,为自己创造生活、承担风险和接受结果,并为此做出自我决定。


作者简介:

罗恩·保罗博士,著名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家,美国国内货币政策小组委员会主席,著作有《繁荣基石:自由市场、诚实货币与私有财产》(中信出版社)等。

 

译者简介:

何帆,任职于最高人民法院司法改革办公室规划处,著作有《大法官说了算:美国司法观察笔记》,翻译出版有《批评官员的尺度》《谁来守护公正》《法官能为法治做什么》等众多作品。


No.8《法律英文写作指南》



★《布莱克法律词典》主编、美国法律写作大师布莱恩‧加纳的经典之作

★与晦涩乏味的法律语言背道而驰,让法律写作课程更加平易近人

 

内容简介:

法律英语一直保持着复杂深奥的语言特征,充斥着术语,用词冗长,法律制定者、实施者希望保持法律英语的专业性,因此法律英语写作一般不具备「简洁」「易懂」「高效」这样的语言特质。

 

于2001年初版的本书,旨在帮助法律职业者、学生以及学者解决这个问题,在法律英语写作方面给出合理的改进建议,提倡简明的书写风格。每个章节都附有练习,均来自作者几十年相关工作的真实案例,可以在案例分析与讨论的同时,提高法律写作能力。

 

你也许认为优秀的法律文书必须是复杂的,从而主观逃避对法律写作的简明化追求,但实际上,你完全可以用最简单、直接的词语,去实现你想表达的意思。如果你愿意接受本书的理论并付出行动去练习写作,将会看到在英文法律写作上的巨大变化。

 

作者简介:

布莱恩‧加纳(Bryan A. Garner),美国律师,自1995年起担任著名的《布莱克法律词典》(Black’s Law Dictionary)的主编,并与斯卡利亚大法官合著两本书。

 

译者简介:

朱绩崧,昵称文冤阁大学士,复旦大学外文学院英文系讲师,《英汉大词典》第三版主编。


No.9《 洞穴奇案(2)》



(上图为三联书店出版的《洞穴奇案》封面,因本书内容承接于该书所讨论的公案,且在国外并未以图书形式出版过,故引用该图以便读者了解,特此说明。)


★《哈佛法律评论》就经典公案再次组织裁判,品味当代学者各具视角的思辨。

★既是法学领域的经典讨论,又是通识教育的理想读本。

 

内容简介:

“洞穴奇案”是美国法理学家富勒1949年在《哈佛法学评论》上发表的假想公案。五名洞穴探险人受困山洞,为了维生以待救援,大家约定抽签吃掉其中一人。获救后,存活的四人被以杀人罪起诉并被初审法庭判处绞刑,富勒进一步虚构了最高法院上诉法庭5位大法官对此案的判决书。1998年,法学家萨伯延续了富勒的游戏,假设50年后本案有机会翻案,另外9位大法官又各自发表了判决意见。

 

1999年,《哈佛法律评论》再次组织7位法官和学者为该案撰写判决,包括6篇判决和1篇导论,麦读获得这些作者的授权,编译成为《洞穴奇案(2)》,为读者呈现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美国法学界对这段公案的持续思考。

 

作者简介:

大卫·夏皮罗教授、凯斯·桑斯坦教授、艾伦·德肖维茨教授、保罗·巴特勒教授、科津斯基法官、韦斯特法官、伊斯特布鲁克法官


译者简介:

高凌云,复旦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No.10《法理词汇:法学院学生的工具箱》(第二版)



(上图为本书第一版的封面,由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出版,特此说明)


★劳伦斯·索伦教授对法理词汇的整理解说,得到法学院学生的广泛赞誉。

★非常适合法学院学生阅读,也是法律研究者的案头工具书。

 

内容简介:

索伦教授广泛搜集法科一年级学生在课程中可能遇到的学术词汇,清晰明了地介绍当代英美法律中的基本概念和重要理论,进行简明的解释并给出文献指南。

 

新版着力于优化、丰富基础法理词汇知识,进一步阐释词汇背后的法理学意义,力图使每位读者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对该问题有较为系统的理解。

 

作者简介

劳伦斯·索伦,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法学院教授、法学院副院长,具有国际声望的法理学家,主要研究方向为法哲学、宪法学、民事程序和网络治理。

 

译者简介:

王凌皞,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法学理论博士,现任浙江大学法理与判例研究所副所长。


No.11《碰撞:法律如何影响人的行为》



★综合六大学科的大量研究成果

★一部蕴含着广阔视野和学识的跨学科著作

 

内容简介:

为什么有些法律会对社会和经济行为产生重大影响,而有些则不行?针对这个基本问题似乎始终没有一个系统的研究和分析。劳伦斯‧弗里德曼教授的这本书完成了这个艰巨的任务,他依据大量细分领域的实证研究和丰富的社会科学理论知识探讨了法律重塑社会的潜力。——Robert A. Kagan,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

 

法律规范无处不在,涉及个人行为和企业行为的方方面面。思考一下,这些法律法规是如何影响人类行为的?又产生了多大的影响力?

 

近年来,政治科学、社会学、经济学、犯罪学、法学和心理学六大学科对上述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劳伦斯‧弗里德曼将这些相互之间近乎脱节的各个领域的研究成果融会贯通,凝聚在本书中。

 

作者的观点是,法律能够产生影响的首要因素是信息的传递,当法律从立法者传递到公民,有些被遵守,有些被违反,还有些被偷换或架空,有三类因素主导了这样的影响:第一,奖惩制度;第二,社会地位相同群体的相互影响;第三,良心、合法性与道德。当三个因素相互冲突,立法的结果就难以预测。

 

作者简介:

劳伦斯‧弗里德曼(Lawrence M. Friedman),美国著名法学家,斯坦福大学法学院教授,曾任美国法律史学会会长、法律与社会学会会长,代表作有《二十世纪美国法律史》《美国法律史》。


译者简介:

邱遥堃,北京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

侯猛,北京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No.12《大审判:作为公共宣示的法律》



劳伦斯·M·弗里德曼分析解读各个时期引发热议的审判事件。

当下的“头条审判”与一个世纪前有何不同?

 

内容简介:

“辛普森案件”所引发的全民瞩目并不是什么新事物,100多年前“莉兹波登杀人事件”的审判就曾举国轰动。案名(或者罪名)可能不断变化,但公众对焦点案件的关注却一再发生,原因是什么?它如何运行?又有什么意义?这些审判事件吸引公众关注的核心要素是什么?我们可以从中学到有关社会本质的哪些知识?这些都是弗里德曼在本书所探究的问题。

 

“弗里德曼将他的分析思路引入当代,他认为社会变迁和媒体发展使得对公众教育的娱乐化掩盖了其实质性。”—《美国史学评论》

 

“诙谐而有吸引力的写法,《大审判》对美国历史上“头条审判”的社会功能提供了新的启示,包括在大众传媒时代及其之前的阶段。弗里德曼教授富有说服力的语言向读者阐释,重大审判事件如何在教育公众、传递道德信息以及娱乐这一最重要的方面发挥作用。”—萨曼塔·巴巴斯,《形象法则》的作者

 

作者简介:

劳伦斯‧弗里德曼(Lawrence M. Friedman),美国著名法学家,斯坦福大学法学院教授,曾任美国法律史学会会长、法律与社会学会会长,代表作有《二十世纪美国法律史》《美国法律史》。


译者简介:

殷源源,江苏省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民四庭法官。


 

No.13《标签共和国:社交媒体时代的民主 》



凯斯·桑斯坦教授揭示互联网如何威胁传统民主

桑斯坦把定制化信息称之为“我的日报”,否认网络技术是民主福音

 

内容简介:

通过网络,人们更容易获得自己喜欢的信息,而拒绝接受自己不喜欢的信息,事实上人们得到的是更加窄化的信息。而在一个真正的民主环境中,信息应该是多元的,并且不被我们事先选择。

 

作者认为信息窄化的结果使社会趋于分裂,各种仇恨群体更容易相互联系和影响,也更容易对社会发起攻击,因此政府应积极介入以提供一个多元的信息环境。

 

报纸和新闻报道能为数百万人提供一个共享的参考框架。这个参考框架不仅必需,而且总是有益的:垄断不是民主的朋友,但在一个多样化的社会中,共同的经验具有一种基础功能,它提供了一种社会粘性。公共媒体通过分享经验、知识和人物来增加社会粘性,尤其是让读者了解到他们并不主动寻找的事实和观点,而互联网带来的交流模式正在对此大加改变。

 

作者简介:

凯斯·桑斯坦,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教授,他是当今美国法学学术引证率最高的法学家之一。在2009年至2012年间,在奥巴马政府中担任白宫信息与监管事务办公室主任,撰写过大量著作,包括:《简化·政府的未来》。


译者简介:

陈颀,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讲师。



No.14《 刑讯:未终结的历史》(图文版)



★关于人类刑讯史的经典图书,多次修订再版。

★包含 100 多张关于酷刑的油画、照片等图像资料。

 

内容简介:

一旦被施以酷刑,你会彻底的沦丧,而这一切都源于恐惧。那些所谓的文明都只是徒有虚表,层层拨开后,最深处唯有恐惧。——Paul Teitgen,二战期间达豪集中营的幸存者

 

刑讯已经以秘密或公开的形式存在于人类历史数千年,就像人类文明的阴面,带着极其野蛮的惯性力延续至今。本书全面呈现了刑讯从古至今的历史,从中世纪的地牢、宗教裁判所、女巫审判到现代的战争暴行以及 9.11 事件过后发生在阿富汗、伊拉克和关塔那摩监狱中的丑闻,从肉体的折磨到精神的摧残,无一不是为了彻底摧毁人性的尊严。

 

人类实施酷刑通常出于两种原因:惩罚罪犯和获取情报。酷刑的本质在于制造恐惧,恐惧使人沦丧和软弱。处于阴面的酷刑,维护着阳面的「正义」,共同构造了人类的文明。


作者简介:

布莱恩·英尼斯(Brian Innes),资深学者,曾是一名生物化学研究员。已出版的作品有《FBI 犯罪心理画像实录》(Profile of a Criminal Mind)、《砸开上帝的坚果:法医从未公开的绝密档案》(Bodies of Evidence)等。

 

译者简介:


林娜,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法官,《法官能为法治做什么:美国著名法官讲演录》译者之一。



No.15《性与宪法 》



开创性和史诗般地讲述了“性”在美国宪法历程中的故事。

《出版人周刊》推荐这是一本适合深度思考者的书,性的法律进程不断体现出法律包容性的进化。

 

内容简介:

从古代世界一直写到今天,本书完整呈现了法律对性行为和性表达不断规范的历史。——Erwin Chemerinsky,加利福尼亚大学欧文分校法学院教授


“性同时启发和规避了各个时代的规则”,这是我们许多宪法争议的焦点。

—— David Cole,《自由引擎》的作者


以古代和中世纪的性观念、性风俗为起点,又从美国建国之初的立宪理念,讲到19世纪至21世纪美国“性道德”和“性观念”的演化,再到美国最高法院在格列斯伍德诉康涅狄格州案(避孕)、罗伊诉韦德案(堕胎)、奥贝格费尔诉侯吉斯案(同性婚姻)等一系列涉性判决中扣人心弦的观点以及这些判决背后生动的时代背景,本书史诗般地讲述了“性”与“法律”交织而成的精彩历程。


作者简介:

杰弗里•R.斯通,美国芝加哥大学法学教授,宪法学领域的著名学者。

 

译者简介:

何远,浙江大学民商法学硕士,资深律师,曾出版译著《律师为什么替坏人辩护》《苏特大法官传:最高法院的“隐士”》、《质问希特勒》。



No.16《汉德法官传》



勒尼德·汉德法官凭借自己的才学、智慧和对民主原则的深刻信念,成为美国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法官之一。

汉德名言:自由的精神,就是对何谓正确不那么确定的精神。

 

内容简介:

勒恩德·汉德法官(1872-1961),是美国最受人尊敬的法官之一,尽管未曾担任最高法院大法官,但他却与美国最高法院约翰·马歇尔大法官、小奥利弗·温德尔·霍姆斯大法官和本杰明·卡多佐大法官,并称为美国最杰出的四位法官。

 

本书作者杰拉尔德·冈瑟教授(1927-2002)曾是汉德法官的助理,他以优美的笔触、深入的刻画,完美讲述了汉德法官的人生与他的时代。

 

作者简介:

杰拉尔德·冈瑟教授(1927-2002),曾在斯坦福大学和伦比亚大学担任宪法学教授近50年。

 

译者简介:

何帆,任职于最高人民法院司法改革办公室规划处,著作有《大法官说了算:美国司法观察笔记》,翻译出版《批评官员的尺度》《谁来守护公正》《法官能为法治做什么》等众多作品。



No.17《毒品经济学:贩毒集团是如何运营的》



比毒品更让人上瘾的一本书

这本书告诉读者,贩毒集团与电影、电视中看到的完全不一样,他们同样遵循着经济规律。

 

内容简介:

骗子们早就掌握了行骗的技巧。而诚实的人出于自卫的目的也应该学会它。

——《统计陷阱》,达莱尔·哈夫


作者定位为一本经济学读物。但根据我们读完的感受,这也是一本很好的法律读物,作者通过经济学的视角来观察贩毒者的行为,并评估政府的禁毒举措(大部分通过创制法律来实现),而破解这些举措的低效率难题是本书想要达到的写作目的。

 

作者分析了禁毒举措的一些常见误区:比如政府投入巨大财力来铲除古柯叶的种植,试图通过减少供给来禁毒,收效却不理想。作者认为毒品具有成瘾性,对吸毒者来说是价格弹性很小的商品,这意味着减少供给徒然导致价格升高,并不会较大地抑制需求,而利润增加反而会极大刺激制毒、贩毒者不断铤而走险。

 

本书虽然只讨论毒品产业的管制,其中运用的思维方式却可以广泛适用到其他违法行业的监管上,具有很强的普适性。当然,其中对毒品行业大量的一手调查和讲述已足以让人震撼。

 

作者简介:

汤姆·温赖特,经济学人杂志记者,他将自己2010年到2013年在墨西哥卧底报道毒品产业链条的经历写成了这本引人入胜的书。


译者简介:

黄嘉文,中国政法大学硕士研究生。


No.18《 他们为什么杀人:犯罪学创见》



★普利策奖、美国国家图书奖及美国国家书评奖得主理查德‧罗兹的潜心力作

★对「他们为什么杀人」这一古老问题的深入探究与全新解释

 

内容简介:

难以抗拒……你会发现不仅是其中的一些研究成果令你惊喜,它的叙事与解说也让你折服。——《纽约时报》

 

美国著名犯罪学家 Lonnie Athens 从小与他那位野蛮暴力的父亲一起生活,长大后便致力于研究人们为何会变得暴力。同样,本书作者也曾在儿时遭受继母的暴力和虐待,这段经历让他总是想去探寻暴力的原因。在这本书中,作者理查德‧罗兹追寻着 Athens 的犯罪研究之路,走近那些世界上最恶劣、最残忍的灵魂深处。

 

在传记、社会学、犯罪学与思想史的融合中,作者向大家讲述了 Lonnie Athens 的独特创见,同时也是一份关于暴力的调查与剖析,对人们「为什么杀人」这一古老问题给出了新的解释。

 

作者简介:

理查德‧罗兹(Richard Rhodes) ,美国历史学家、记者,他的代表作《原子弹诞生记》(The Making of the Atomic Bomb)荣获了普利策奖、美国国家图书奖以及美国国家书评奖,并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20 世纪 80 年代十佳著作」之一。


译者简介:

王兢,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硕士,英语译者,译著有《文件中的历史》(未读出版,2017年5月),《地图中的历史》(未读出版,即出),《无畏的雄心:乔治·华盛顿、本尼迪克特·阿诺德与美国革命的命运》(社科文献出版社甲骨文系列,即出),《1917:托洛茨基在纽约》(浙江文艺出版社,即出)。



No.19《急急如律令录》



★法律是冷酷的,但我们可以用温暖的方式来处理。——牧野英一

★他对以往容易偏向于形式化的概念法学进行了批判,用一种新的社会思想,把法律解释从形式逻辑中解放出来,让它成为自由的东西。——小野清一郎


内容简介:

牧野英一先生对日本明治、大正、昭和年间的刑法思想是影响最大的,而且持续时间也最长。从长期研究活动的最初起,他就不单纯是刑法注释学者,而是一位法学思想家。这部随笔集,可以窥见作者思想的深度和广度。


作者简介:

牧野英一,日本著名刑法学家、法哲学家,曾于昭和 21 年被日本天皇指定为贵族院议员,并任修改刑法调查委员会委员、法制调查委员会委员。


译者简介:

王丹,华东政法大学日语教师。




麦读书友会」已开通兴趣群(法律人文实务群)和身份群(学生/律师/法务/法官/检察官)。在麦读书店购过书的读者请加麦读君 maidujun ,发送截图申请入群。长按二维码即可进入麦读书店



关于麦读以及长期招聘:从「麦田」到「麦读」:探寻法律出版的明天

转载投稿与合作联系麦读公号主编

lushuhui@maidupress.com

长按二维码关注置顶麦读▶






↓↓↓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麦读书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